在“资产荒”背景下,城投作为公司债供应主体的重要一环,相关发行批文能否通过审核,也逐渐成为判断未来市场供给变化的“晴雨表”。从2023年全年表现来看,交易所批文通过规模呈现前高后低的格局,尤其以11月批文终止规模创新高为标志,公司债供给市场下半年有所趋冷。
部分机构对此表示,城投批文通过规模下降,是监管对城投债融资传出的收紧信号。展望2024年,城投新增融资延续高压态势,平台名单制担忧渐起,弱资质发行文件获批难度或将加大。投资者在关注城投付息压力的同时,也需同时关注到期压力较大区域债券批文获批及贷款回表接续情况。
两个月累计批文终止规模高达1433亿元
财联社综合各渠道,梳理了2023年全年公司债批文和发行情况。上半年,城投公司债累计批文终止规模684亿元,同比减少48%,其中以弱省份AA评级主体批文终止为主。
及至下半年,一揽子化债政策出台,批文终止主体向AA+评级蔓延,整体批文终止规模有所加大。据华安固收团队统计,仅2023年底两个月,累计批文终止规模高达1433亿元,占全年累计终止规模3142亿元的45.6%,其中AA+终止规模535亿元,高于AA终止规模502亿元。
对于年底批文终止高居不下的现象,华福固收首席分析师李清荷表示,批文终止多见于城投属性强或可能涉及隐债的主体,或为落实“遏制增量”的化债目标,防止一边化债一边新增,城投批文通过规模下降,是监管对城投债融资传出的收紧信号。
民生固收首席分析师谭逸鸣表示,尽管在2023年11 月交易所公司债批文终止创历史新高后有所缓和,不过整体趋势仍未改变,终止主体结构方面,仍以江苏省和区县级平台为主。
不过值得注意的是,城投债供给审核趋严的态势下,无疑会进一步强化市场抢筹的思路。
国投固收分析师李豫泽表示,2023年7月政治局会议之后,即使受到票息偏低、资金偏紧的影响,一级市场抢配力度仍旧不低,尤其是昆明、天津、重庆区县等部分重点观察区域城投新债认购情绪大幅改善,其新债综合认购热度高于城投债平均水平,且在11月达到年内高位。
融资发行持续收紧,投资者需关注城投债核心定价因素
据了解,我国公司债融资发行主要由交易所审核,然后由证监会发行注册。在时间流程上,发行人需先向证券交易所提交注册申请文件,此后证券交易所在五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。在决定受理后,证券交易所应当自受理注册申请文件之日起二个月内出具审核意见,然后由证监会作出同意注册或者不予注册的决定,整套流程通常三个月内完成注册,相较交易商协会更短(交易商协会还有预评和上会环节),而且通过条件相对更为宽松。
不过随着按照目前市场流传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名单制的说法,列入名单内主体仅限借新还旧,同时还将资产结构、收入指标及利润指标列入判断标准,市场对于平台名单制担忧渐起,此类名单主体或多以城投属性强或可能涉及隐债的主体为主,面临批文终止的风险或将较高。
中金固收表示,目前市场上“去名单”趋势较为明显。截至去年12月18日,化债行情以来逾300家平台被调整为非Wind城投口径,其中区域实力较强(江苏、浙江的平台数均超45家)或对城投依赖度较低省份(广东、福建在20家及以上)相对较多。此外,多家城投发行人在募集说明书中披露自身为“市场化经营主体”。有业内人士直言,此举或为避免出现在名单内批文审核不过,“去城投化”真伪需仔细辨别。
不过中金固收团队认为,从业务范围来看,“市场化经营主体”并不意味着“去城投化”,其主营业务仍与政府有较强的相关性。随着未来城投债审批可能会延续偏紧的态势,该类发债主体是否仍继续按照城投框架进行信评分析,仍取决于企业本身经营业务是否仍有较强的公益性,是否有充裕的现金流产生能力。
与此同时,“去城投化”并不意味估值定价有所改变。谭逸鸣表示,统计2023年以来涉及“市场化经营主体”表述的公司估值定价发现,在一二级市场整体上并未出现显著的区分。
不过随着化债资金下达,部分地区付息压力得到一定程度缓解,投资者风险偏好有所下行。站在2024年年初的视角来看,重点省份的发债主体仍要积极推进资产处置,提升现金流并降低债务规模,此类债务置换推进往往需要1-2年时间,在2年-3年风险缓释后,重点省份仍面临债务本金到期压力。
在国金固收团队看来,2024年债券投资者仍需重点关注四大风险:估值风险、到期风险、付息及非债舆情风险。未来若审批趋严影响供给进一步收缩,城投债核心定价因素将由供给切换至到期,需警惕行情波动的风险,此外部分省份及地市/区县到期压力与付息压力依然较大,需关注到期压力较大区域债券批文获批及贷款回表接续情况;另外理财直融、融资租赁等融资收紧,可关注非债券类债务尤其非标部分原始债权人接续情况,非标占比较高区域舆情或呈常态化。